成都平原“天府之国”的活千年桑蚕文明和蜀地独特的人文禀赋,孕育了“严谨细腻、文化文明气韵生动”的中国蜀绣。
从“蜀中之宝”到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行丨三千年来,蜀绣蜀绣以针脚平齐、何让线片光亮的巴蜀独特语言,绣出巴山蜀水的当下钟灵毓秀,更织就华夏文明的活气象万千。
针线穿梭三千年文明,文化文明至今绽放万千姿态。中国如今的行丨蜀绣,可以是蜀绣《锦春图》中隐隐浸润的工笔章法,勾勒山水空灵,何让也可以是巴蜀油画中跳动的色彩,迸发炽烈生命力;既能承载青铜重器的古老威严,亦可化作鬓间摇曳的步摇流光。
64岁的孟德芝出生于四川成都的蜀绣世家,从事蜀绣已有40多年,在她看来,蜀绣之美既根植于巴蜀文化的沃土,又超越了地域局限。
国家级非遗蜀绣代表性传承人 孟德芝:蜀绣能够展现很多方面的美,特别是我们巴蜀文化。绣大熊猫、鲤鱼,这些是跟我们传统文化有关系的。
蜀绣针法分12大类、多达122种,最具特色的属锦纹针,它源自同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蜀锦:通过规则几何针迹的精密排列,模仿蜀锦织物的纹理结构,形成“针为经、线为纬”的独特刺绣效果。
国家级非遗蜀绣代表性传承人 孟德芝:用铺针的方法把底色给它铺上,做经纬的坐标出来,去固定它的一些线条。不同的纹样,拴花的方法是不一样的,有些是拉花,有些铺花、晕花。
通过多个层次、不同方向的针迹交错,最终实现:移步换色、以针代织,呈现出丰富立体的织锦质感。时光的淬炼,既是每一位绣工蜕变的必经之路,更似一脉活水,滋养着针法技艺的生生不息。
蜀绣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孟德芝:根据色彩的变化,它的深浅明暗我们就改进了,比如说裙子上面就铺深一点,下面就浅一点,纹样也是,不是一个颜色做纹样,而是有过渡的变化。后来又加了一些金银线,看起来更加华贵。
在持续探索中,蜀绣技艺不断实现突破和创新。20世纪80年代,四川成立蜀绣研究所,在传统双面绣基础上研制出“三异绣”,在同一绣料上实现正反异色、异形、异针法的绝技。如今,新一代从业者正积极推动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的融合:通过AI算法生成主题纹样,设计师精心调校后,再由绣工以精湛技艺呈现,最终将数字创意转化为充满生命力的绣品,让蜀绣技艺在传承与创新中发展得生机勃勃。
中国消费者报北京讯据市场监管总局所属中国物品编码中心统计,截至2024年6月底,我国登记使用商品条码的消费品总量突破2亿种,结合国际物品编码组织GS1)统计数据看,我国消费品品种总量位居全球第一。消费 ...
中国消费者报北京讯记者孟刚)4月16日,国家医保局发布数据显示,目前24个省份实现医保基金与定点医药机构即时结算,有效减轻医药机构资金运行压力。据介绍,截至3月31日,全国24个省份实施医保基金即时结 ...
日前,记者来到位于安徽芜湖峨桥镇的智慧农业示范基地,远处山峦起伏,稻田里流水潺潺,孕育着新一年的丰收。基地里设有科研区、示范区和生产区,经过七年的探索,峨桥镇这片2000余亩的土地试验田如今已建成数字 ...
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4月19日电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 张敏)在北京太阳宫天姿牡丹园,一片占地60亩的牡丹花海正蓄势待发。5万余株牡丹,以及从甘肃、菏泽等地远道而来的数十个珍稀牡丹品种,正缓缓绽放展现给京 ...
◎姚秦川“折柳相送”是中国古代一个著名的送别习俗。常见的画面中,这边厢,折一根柳条交对方手中,道不尽千言万语;那边厢,拿了柳条后,一步三回头,不忍离去。见此情景,后人不禁要问:为什么送别时偏偏选择了“ ...
中国消费者报北京讯记者孙燕明) 8月25日是第七个全国残疾预防日。为加强残疾预防宣传教育,增强全社会残疾预防意识,提升残疾预防和康复服务水平,中国残疾人联合会、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7个部门联合开展第七个 ...